是
柳巷镇,隶属于安徽省明光市,位于明光市北部、淮河南岸,根据明光市人民政府发布显示,皖明光市柳巷镇是拆迁
柳巷镇浮山村北
明光浮山小长城位于安徽明光市柳巷镇浮山村北,风景优美,沿石阶而上可轻松登上山顶的烽火台,看水清岸绿,吊古凭今,感叹胜世如画
2023年
根据查询安徽省明光市政府官网的《柳巷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件信息得知,安徽省明光市柳巷镇拆迁时间是2023年,规划范围是柳巷镇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
柳巷镇位于明光市北部、淮河南岸,与江苏隔河相望,和五河、泗洪、盱眙三县毗邻。面积近55平方公里。全镇下辖8个行政村,分别为:丁坝、陶桥、淮宁、浮山、义集、桃溪、里涧、柳巷,面积分别为(公顷):554.89,1176.90,543.44,887.04,632.52,435.82,763.46,452.85,共计5446.92公顷。共有35个自然村,现住宅用地704.6公顷,耕地3424.06公顷。总人口32000人。
属于: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
安徽省明光市[市名] 明光
[英文] Mingguang
[建置] 民国21年(1932年)11月
[设立] 1994年5月31日
[面积] 2335平方公里
[人口] 64.3万人
[邮编] 239400
[区号] 0550
[牌照] 皖M·7
[市政府驻地] 安徽省明光市广场路
[方言] 江淮官话(洪巢片)
[母亲河] 淮河 池河
基本简介
安徽省明光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居江淮分水岭北侧。南与滁州市南谯区接壤;北临淮河,与蚌埠市五河县接壤;东与江苏省盱眙、泗洪等县相邻;西邻安徽省定远、凤阳两县。境内京沪铁路贯穿西部,并在明光境内设站。宁洛高速(蚌宁高速)公路贯穿全境。
明光的地势南高北低,境内南部为低山区,占总面积的35%,中部为丘陵,占总面积的50%,北部为平原占10%,湖泊占5%。
行政区划
明光市辖4个街道、12个镇、1个乡:
明光街道、明西街道、明南街道、明东街道
张八岭镇、三界镇、管店镇、自来桥镇、涧溪镇、石坝镇、苏巷镇、桥头镇、女山湖镇、古沛镇、潘村镇、柳巷镇
泊岗乡。
2021年1月,中央文明办确定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明光市上榜。
2020年7月31日,安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第三批)出炉,明光市明光艾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榜上有名。
2020年6月,明光市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淮北片区、淮南片区)。
2020年4月,明光市上榜第五届安徽省文明城市名录。
2020年4月10日,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确定明光市为第四批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2020年1月2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明光市为2019年国家园林城市。
2019年6月30日,第二届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近日出炉,明光市入选。
2019年6月,明光市入选第二届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
2018年1月23日,农业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确定明光市为2016—2017年度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
2017年2月21日,明光市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4年1月27日,农业部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确定明光市为第二批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
传说,大柳巷和小柳巷的来历就源于世界先例浮山堰工程,这里有一段传奇故事。
梁武帝开始派材官祖恒、水官陈承伯二位将军负责此项工程。祖、陈二位受命后,前往浮山峡实地察看地形,一致认为这里淮河水面狭窄,且淮水漂疾汹涌,沿岸沙土松散,难以垒堰,强硬筑堰是劳民伤财之举,工程合拢无期,成功无望。为此他们力劝萧衍放弃筑坝计划,另谋他策。梁武帝萧衍一听大怒道:“滴水可成墒,锹土可成山,自古有兵来将挡,水来土堰之说,岂有筑不成坝的道理,分明是二位存有异心,想坏我大事。”萧衍为表筑坝决心,杜绝再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就命令左右卫兵将祖、陈二位捆绑起来,斩首示众。杀了祖、陈二将后,再也没有人敢提出反对意见了。
因萧衍夺取寿阳心情非常迫切,一意孤行,手下将领只得听命,他们从徐州、扬州一线征集民夫,每20户抽5人,共征集民夫15万多人,加上5万多士兵达20多万人。民夫们不论是酷暑严寒,昼夜不停地挖土垒坝。随着垒坝合拢的接近,河水越长越高,越来越凶猛。一笼笼土石倾倒下去,很快就被汹涌的河水冲到数十丈之外。1600米大坝几个月就完成了,而几十米缺口却长时间无法合拢。
于是有人献计,用铁铸成巨形大锅,锅内装进土石,沉入水底,可挡住河水。萧衍觉得可行,立即派人调集生铁十几万斤,铸成铁锅沉入水中,很快就被冲到下游,结果仍然无济于事,汹涌的河水如同猛兽,滔滔东去,不听控制,无法驯服。
梁武帝萧衍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整天焦躁不安,食不甘味。萧衍脾气越来越坏,为了尽早合拢围堰,实现自己军事策略,常常亲自上堤监工,办法想了一个又一个,负责工程的大臣被杀了一批又一批,稍有不顺眼的就斩首抛入河中,但依然不能奏效。
时值天寒地冻,民夫终日劳累,吃不饱,睡不好,累死、冻死、饿死、病死的成千上万,不计其数,死了就被扔进河水里,家人连尸首都找不到,许多父母失去儿子、妻子失去丈夫、小孩失去父亲,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惨不忍睹。
萧衍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就死马当着活马医,采纳了他们的建议,火速派人砍伐树木,开山采石,一切准备妥当,柳氏孪生兄弟每人抱着两根长长的木桩义无反顾地跳入凶猛的河中。只听“咚”的一声巨响,人们看见大柳相、小柳相跳下去一瞬间,身体突然变大,重重的砸了下去,牢牢地堵在大坝中间缺口之上,猛如蛟龙的淮河水不仅突然断流,竟然调转水头向回冲去,四根粗大木桩深深扎进大坝缺口泥中。岸上众多民夫和士兵趁着这个空档,拼命将将事先准备好的树桩石块、土袋子迅速填进坝口,不一会大坝合拢了,挡住了水流。大柳相、小柳相也被埋在的土石之中。时间正好是梁天监15年(公元516年)4月10日,历时整整18个月的浮山堰工程终于宣告完成。
大家都认为是大柳相、小柳相这对孪生兄弟的壮举感动了上苍,才让淮河水一时断流的,是大柳相、小柳相救了他们,要不是大柳相、小柳相用生命堵住缺口,还要有许多民夫死在工程上。为了感激大柳相、小柳相,为了彰显大柳相、小柳相兄弟义举,让后人世世代代记住大柳相、小柳相的恩德,大家自发在沿坝栽上了许多柳树,以示永久纪念,并把泗洪沿河的一个村子叫大柳相,浮山向东沿河的一个村庄叫小柳相。
后来这个地方遍地是柳树,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一排排,一行行柳树,就象街巷,因为谐音,人们叫着叫着就就把大柳相、小柳相叫成了大柳巷、小柳巷了。大柳巷、小柳巷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淮河岸边较大的集镇和渡口。泗洪的大柳巷改叫四河乡,明光的小柳巷已成为柳巷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