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闪击柏林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德国的实力不足以支持其进行旷日持久的战争,因此采用“闪击”战略以迅速攻占柏林。
2. 柏林在地理上和政治上都处于重要地位,是苏联的重要核心,闪击柏林可以打击苏联的士气和民心,从而影响战争的结局。
3. 闪击柏林的战略目标与国家力量及综合国力密切相关。德国的国家力量和综合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战略目标的实现。
总的来说,德国闪击柏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战争策略、国家力量和综合国力等。
柏林是德国首都,也是德国最大的城市,现有居民约340万人。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河和哈弗尔河流经该市。柏林也是德国十六个联邦州之一,和汉堡、不来梅同为德国仅有的三个城市州份。
柏林是欧盟区内人口第3多的城市(欧盟区人口最多的都市是法国的巴黎,其次是英国的伦敦)以及城市面积第8大的城市。它是柏林-勃兰登堡都会区的中心,有来自超过190个国家的5百万人口。地理上位于欧洲平原,受温带季节性气候影响。城市周围三分之一的土地由森林、公园、花园、河流和湖泊组成。据有关统数据统计,柏林总人口共有3,405,259人。
相关内容:
柏林市处于德国东北部的低地平原上。平均海拔在70米以下。地层属于沙质,施普雷河和大量湖泊、运河点缀其间,为柏林提供丰富的地下水,同时也使柏林地区森林茂盛。
按照柯本气候分类法,柏林是温带/湿润气候。来自北大西洋的暖湿气团使其冬季气候比较温暖。夏季则凉爽宜人,全年雨量分配较平均,冬季降水稍多。
柏林达雷姆(位于施特格利茨-策伦多夫区)的年平均温度是9.7°C(49.5°F),而年平均降水量为571毫米(22.5 英寸)。
说起德国首都柏林,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了。从地图上看德国首都柏林,相信心细的朋友们会发现德国的首都柏林非常靠近德国的东部边境线,将首都设置在边境线附近会不会非常不合理呢?会不会太偏了呢?那么为何会是这样的呢?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讲一下是怎么回事吧。
事实上,因为德国丢了很多地方,两次全欧大战争的失败,使的德国首都柏林的位置,从原本的中间位置变成了一座边陲城市。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是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依旧是欧洲(但是对比第一次战争,东洋各国和非洲的战斗更激烈了很多)。
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如果不是因为欧洲殖民体系的过于强大以及米国和日本的崛起和参战,导致了一场全欧战争衍生为全球大战。它本质上和三十年战争拿破仑战争一样依旧是一场全欧大战,一场欧洲内战,而战败的保加利亚德国土耳其奥地利匈牙利一个比一个惨。
和领土70%以上被剥脱的匈牙利土耳其奥地利比,保加利亚和德国在一战后的领土损失只能算小巫见大巫。德国只是失去了所有非传统德语区和德语区洛林大区及但泽大区。
失去的领土上的德语居民也没有被驱逐,应该说一战后协约国对德国的惩罚已经到了不驱逐德语居民能达到的极限。
二战后有1200万德语居民被从东普鲁士、西里西亚,苏台德他们的驱逐到西德和奥地利。一时间残破的西德老弱病残人满为患,粮食危机造成几百万难民饿死病死。
这些地区是传统德语区,比如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今俄语城市加里宁格勒,属俄罗斯的飞地)就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籍贯地,德国数学历史上著名的七桥数学问题就发生在这个城市。
所以,一百年前德国首都柏林并不靠近边境,德国首都在柏林,有历史传承的原因,也有德国为振兴相对落后的前东德地区的考量。
其实世界上首都靠近边陲的国家还不少,比韩国首都汉城(首尔)也叫天子守国门。
柏林是德国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位于德国东北部。柏林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地势低平,属于温和的海洋性气候,城市中的河流和湖泊面积达到4.1平方千米,城市中心遍地是精心修整的花园,但是其境内的动物资源非常匮乏。
柏林是德国的城市吗
大家都知道,柏林是德国的城市,并且是德国的首都,也是德国最大的城市,是德国的政治、文化、交通和经济中心。柏林是德国的十六个联邦州之一,也是德国仅有的三个城市州之一,经济发达,是德国主要的工业区。
柏林这座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被分割为两个区域,然后东柏林就成为了东德的首都,而西柏林已经成为西德在东德的一块飞地,被柏林墙所围住。直至1990年两德统一之后,柏林才重新获得了德国首都的地位。
柏林的自然环境
柏林的地势比较低平,稍有起伏,平均海拔为35米,这里属于温和的海洋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同时,柏林的水力资源丰富,淡水资源约占全国总量的8%,全市约有26.5%的面积被花草、树林等绿色植被覆盖。